明日方舟五星先鋒萬頃干員圖鑒分享。來自炎國的農業天師萬頃,致力于讓更多人吃飽飯。良田萬頃的夢,總有一天會成真的。
基礎檔案
初始開放
【代號】萬頃
【性別】男
【戰斗經驗】沒有戰斗經驗
【出身地】炎
【生日】5月6日
【種族】豐蹄
【身高】170cm
【礦石病感染情況】
參照醫學檢測報告,確認為非感染者。
綜合體檢測試
初始開放
【物理強度】標準
【戰場機動】標準
【生理耐受】優良
【戰術規劃】普通
【戰斗技巧】標準
【源石技藝適應性】優良
客觀履歷
初始開放
萬頃,本名禾生,炎國天師府學徒,擔任農業天師一職。在大荒城多項育種實驗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經黍介紹,來到羅德島訪學交流,兼任后勤干員。
臨床診斷分析
提升信賴至25%以查看
造影檢測結果顯示,該干員體內臟器輪廓清晰,未見異常陰影,循環系統內源石顆粒檢測未見異常,無礦石病感染跡象,現階段可確認為非礦石病感染者。
【體細胞與源石融合率】0%
干員萬頃沒有被源石感染的跡象。
【血液源石結晶密度】0.12u/L
干員萬頃在接觸源石時做的防護工作非常到位。
檔案資料一
提升信賴至50%以查看
雖說羅德島上有不少干員都接觸過農活,但是真正從事農業研究的學者還是令大家感到好奇。
“是不是一年到頭,每天都要彎著腰在田里耕地?”
“聽說在農忙的時候,從小孩到老人,都要拿起鐮刀在一望無際的麥田里從早割到晚?”
面對大家投來的同情又敬佩的目光,萬頃有些害羞地撓著頭,認真向我們介紹道——大荒城作為炎國最重要也是最先進的農業研究基地,農業生產的整套流程基本已經全面機械化,播種收割、施肥撒藥全部都由源石機械代勞,甚至有部分地塊,或許一年到頭都不用人走到地里。萬頃一邊說著,還拿出了攜帶的各種天師儀,展示了我們見所未見的高精度農業源石裝置,以及他自己編排的“天樁”無人機的高難度編隊表演......
長久以來,炎國始終對農業生產高度重視。小小的一粒種子,關系著千萬人生活的根基。所以才有一眾像萬頃這樣專門從事農業研究的天師,不斷研究更高效的種植方法、更優質的谷種。雖然有先進設備的加持,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研究是件輕松的事。在地里一株株仔細挑選性狀符合需求的植株,或是模擬更偏遠地區沒有源石機械的耕種環境,都免不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工作的辛苦,從萬頃年輕但結實的臂膀、手上隔著手套磨出的厚繭都可見一斑。大荒城的農業天師就是這樣年復一年地重復著這些工作,然后將培育出的最優質的種子送往全國各地,并在心里期待這些種子能好好生根發芽。
當被問及是否會以自己的工作為榮時,萬頃也總是赧然。
“種地的時候很難想什么別的......只是看到莊稼豐收的時候會很開心,看到大家能好好吃飽飯,也會很開心。”
檔案資料二
提升信賴至100%以查看
在炎國,“天師”是一種地位尊崇,并且責任重大的職業。想要躋身這一精英階層,就要通過天師府選拔嚴苛的考校。
考校不僅要求考生源石技藝天賦過人,還要在專業知識上有充分的儲備。而萬頃在十五歲就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天師府考校,被破格錄取為資深農業天師黍的學徒——這樣的成績放眼整個炎國也是寥寥可數。曾經也有人懷疑過這樣的錄取有不公之處,但是很快,萬頃在天師府的表現就讓所有人打消了懷疑。不僅多項科目的成績名列前茅,而且第一次參與育種實驗就做出了突出的成果。在進入天師府學習三年后,他甚至擔任起部分授業天師的工作來。
萬頃并不是那種少年天才的學徒,甚至許多時候,他對新事物的學習速度還要稍慢一些,這些在他學習羅德島的課程時也有所體現。溫柔如他的導師黍,也給出過“動起腦子永遠比周圍人慢一拍,手腳跟上腦子又要慢一拍”的評語。而萬頃之所以能取得那些亮眼的成績,還要歸功于他異于常人的專注力。對于萬頃來說,開始做一件事,遇到問題就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至于有沒有捷徑、解決不了的話會有怎樣的后果,這些統統不在考慮范疇之內。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人們很難不計后果地去做事。“走一步看三步”也是一句炎國老話,人們會習慣性地瞻前顧后,謀求退路,這同樣是種智慧的本能。但往往只有那些埋頭向前的人,才能到達最初的目的地。
“在更早的時候,人們還要親手收割莊稼,有經驗的職農會很認真地告訴年輕人,千萬不要抬頭。看到那連到天邊的莊稼地誰都會害怕。可是如果專注在手里要割的那一株莊稼上,要割的就只有那一株。”萬頃很認真地分享著自己的經驗,沒有一點驕傲。
“雖然專注確實是種難得的品質,但也要分場合才行吧。上次萬頃不小心撞壞了一扇自動門,他就一聲不吭地在那修了起來,被發現的時候他已經在那耗了一天一夜了......下次遇到這種事能不能幫幫他,我真的害怕他會餓死自己......”
檔案資料三
提升信賴至150%以查看
萬頃在羅德島登記成為干員時,幾乎沒怎么猶豫就想好了自己的代號。
大荒城針對不同的農業問題,有多項育種實驗。這些實驗培育出的莊稼都有自己的名字,如培育出的適宜種在寒冷地區的莊稼代號就叫“抗凍”,之后的研究中,莊稼的性狀如有明顯的突破,則會被命名為“抗凍二號”,除此之外,還有“早優”“防澇”“吹不倒”“餓死蟲”......這些質樸的名字寄托著一個個質樸的愿望。在這其中,“萬頃”是尤為特殊的一項研究。
自古以來,人們始終在與天災爭奪著生存的土地。天災會摧毀房屋與耕地,源石污染過的土地也極難再種植莊稼。所以在更古老的時候,天災的發生也往往伴隨著嚴重的饑荒。移動城市被發明后,多數農業學者將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提高移動地塊上糧食的產量上,但是大荒城天師府的部分天師,始終在堅持著培育源石耐受性高的莊稼。盡管長久以來,這被無數學者認為是不可能的事。
大荒城的天師們相信,移動地塊的面積始終有限,而這項研究雖然困難,卻是唯一能利用起更多土地,讓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所有人都能填飽肚子的辦法。經過一代又一代天師的努力,培育出的莊稼能耐受的源石活性率,從百分之五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再到百分之二十五。實驗數據小數點后的數字緩慢爬升,速度與實驗耗費的時間似乎完全不成正比,這項研究離真正得以推廣依舊十分遙遠。對于參與研究的天師來說,或許畢其一生也無法得出什么結果,也無法在書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萬頃,正是這許多無名天師中的一個。
“有人問過我,會不會害怕看不到實驗得出成果的那一天。我曾經是害怕的......因為覺得既然做了一件事,總要做出什么結果,才算對自己有個交代......后來,我也想明白了。人一輩子太短,要走的路又長。不是非要走到哪里才算結果,走過的路,踩出的腳印,都是結果。”
檔案資料四
提升信賴至200%以查看
時至今日,“饑餓”對于我們來說或許已經是一個有些遙遠的詞。
并不是因為錯過了食堂的飯點只能忍到下一次開飯,或是在艱難的任務中兩三天無法按時進食。而是一種長時間的,難以獲得足量的食物而感受到的痛苦,還有絕望。我們無從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萬頃也是如此。但是當他看到教科書上對于饑荒場面的記載,還有幾張實地拍攝的受災人群的照片,他的心被狠狠地揪住了。
他回到過城外大河上游的村莊廢墟——那座最有可能是他的“故鄉”的村莊,他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還有可能存在的其他家人,都是受災人群中的一員,他們也經歷過自己無法想象的痛苦。
萬頃是幸運的,一個裝在木盆里不到兩歲的孩子,被風和河流送到了大荒城,像一顆被風吹起的種子,不偏不倚地落在了那片稻田里——然后幸運地存活下來。職農們告訴他,在經歷了幾年收成不佳的年景后,萬頃漂流到大荒城的那一年,莊稼長得格外好。萬頃就這樣留在了大荒城,被一個個好心的職農照顧著長大。今天在東家吃飯,明天在西家過夜。在田壟間牽著風箏瘋跑,在種植大棚里爬上爬下——就像生在大荒城的每一個孩子一樣。萬頃不善言辭,但是將這一份份善意牢牢記在了心底。后來,萬頃也將那一年立夏的日子當做了自己的生日......就像是某種天意,十幾年后,萬頃同樣在那片稻田里,撿到了一株幸運存活下來的,在源石耐受性上有突破的水稻。
現在,他帶上了自己親手培育出的種子,再一次踏上了漫長的路,他要將種子送去炎國各個地方。風吹起,種子飄落的地方,都總有希望。
晉升紀錄
提升至精英階段2以查看
天師府有行拜師禮的傳統,當一名年輕學徒通過考校,正式拜入一名前輩天師門下的時候,都會舉辦一些儀式,或大或小,要看前輩天師的性格。當萬頃拜師時,黍只是給了他一束青翠的秧苗。
“過去拜師要三拜九叩,現在我們也不興這么做了。這束稻苗給你,你自己種到地里去,就當你行過禮了。我能教你的不多,你要學的所有知識,最終還是要從這片土地里學來。”
萬頃似懂非懂,恭恭敬敬地彎腰把稻苗插進了地里。當他抬起頭,看到了望不到頭的豐饒的田地,還有令人安心的綠意。
從這一刻開始,他就扎根在這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