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腦補一下2050年的iPhone24的功能,到2050年的時候,蘋果將發布iPhone 24。一位高管將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在舊金山的講臺上做主題演講,宣布該公司最新的大腦植入技術擁有世界上最快、最有用的神經接口。
但是2050年的中老年人又會如何呢?如果他們也像如今的美國中老年人一樣的話,可能就不會那么急于購買新設備了。因為在使用互聯網方面,如今的美國中老年人落后于其他年齡階段25個百分點。
在采用新的設備方面,中年人的節奏也比較慢:美國50至64歲的人口中,只有58%擁有智能手機,而在18至29歲的人口中,這個數字為86%。
對新技術的抗拒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很多人隨著年齡增長,會對新技術產生抗拒呢?如果這是人體內部機制所致,人們在年齡增長后難以弄懂最新的技術產品,那么到2050年的時候,最新的技術產品就會被中老年人所無視,就像當前的技術被如今的中老年人無視一樣。
但是,如果人們從小就接觸到日新月異的技術變化的話,將來的情況會有什么不同嗎?
如今的中老年人和2050年時的中老年人年少時的經歷有什么不同,你可以做個對比。前者經歷的新技術發展節奏相對緩慢。而后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90后,他們經歷了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技術變革期。
1990年到2000年期間,計算機出現了飛速發展,之后它們的外形又變得越來越輕巧便攜。
可以肯定的是,90后使用的計算機和未來設備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兒童時期不斷學習新技術的經歷,會不會讓他們養成適應和學習新技術的習慣呢?
目前似乎并沒有任何課題在專門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但是,通過一些觀察,我們或許能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測。
比成年人更甚一籌
最新研究表明,小孩子很擅長學習新技術。對于任何到手的東西,他們都會進行各種實驗,孩子們會通常比父母更容易弄懂在iPad上如何用兩個手指進行放大和縮小。
愛丁堡大學的研究員克里斯·盧卡斯(Chris Lucas)說,孩子們愿意嘗試新的東西,因為“無知者無畏”。成年人則有些束手束腳,因為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們,失敗可能會導致痛苦和潛在的危險;另一方面,孩子沒有那么多先入為主的成見,同時父母的照管也為孩子也提供了一層安全保護。
去年,盧卡斯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他們的實驗結果。該團隊讓孩子和成年人走到一臺陌生的機器前面,并給他們提供了一些物品,他們可以放置在機器上,嘗試激活及其——讓它亮起來,播放音樂。他們要求受試者尋找能將設備激活的物品的邏輯組合。
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在選擇合適的物品時,表現比成年人更甚一籌。盧卡斯認為,成年人的理性和期待本來是對他們非常有用的工具,結果反而成為了一種阻礙。 “孩子們更愿意去探索不同的想法,而不僅僅是把事情做成。”他說。
在實驗中,成年人一旦發現了一個似乎有希望的解決方案,就不愿再去探索替代方案,但是孩子就更容易放棄一個半成品,去尋找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這個實驗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孩子能夠如此輕松地學會新技術。成年人看到一個新的、奇怪的東西,會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嘗試以一種合理的、深思熟慮的方式與它互動。但是,這種對于過去經驗的依賴可能會形成阻礙,讓他們無法搞懂新技術產品,因為這些產品不是以往標準產品的自然演化。
舉個例子,蘋果的一些設備推出了“3D觸摸”功能。最新款iPhone,以及一些新型號的筆記本計算機都帶有這種功能。用戶可以用不同的力度進行按壓,與設備進行不同的互動。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以前你與觸摸屏交互時,你要么點擊,要么滑動,但這個功能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如果你連想都沒有想過使用新的方式與屏幕互動,那這個功能似乎就沒有什么用處。
另外的可能性和因素
但是,如果孩子一直處在新技術不斷涌現的環境中,長大以后,他們是不是會更清楚自己對這個世界并不是太了解,更清楚自己對技術的期待最終將會過時,因而也就更加愿意改變自己的期待,與時俱進呢?
盧卡斯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計算機科學,他說,自己在教成年人學生編程的時候,“不害怕搞砸”的人往往學東西會更快一些。
但是,發揮作用的不僅僅是兒提時代經歷的創新速度,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存在。在20世紀90年代,還有很多孩子接觸不到計算機,而那些能接觸到計算機的人,也未必就會成為下一個伊隆·馬斯克或者杰夫·貝索斯。
一個人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是這個人自己的決定和價值判斷。總是會有技術狂熱分子為雜志撰寫科技方面的文章,也總是會有人不明白聯網設備在自己生命中的價值,然后還有各式各樣的人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
慢慢變老的悲哀
或許變老的經歷就足以把擅長用計算機的年輕人變成老年技術恐懼癥患者。技術增強研究和教育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Technology Enhancement)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預測成年人可以多么自如地使用技術產品時,他們對技術的態度是一個重要因素。
該研究中心主任、邁阿密大學教授薩拉·扎加(Sara Czaja)說,一些成年人對身邊的技術產品感到焦慮或者不舒服,或者是不相信自己將能夠學會使用這些新技術,這樣的人很有可能就會避開新技術。
扎加說,這種焦慮可能是由很少接觸技術,缺乏指導或支持,或者以前有過糟糕經驗導致的。但是除了態度和智識方面的影響之外,她發現年齡仍然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年齡與其它因素無關,成年人年齡越大,越是容易在技術上心存抗拒。
技術變革的速度可能會繼續加快。下一波創新熱潮可能會把很多人,尤其中老年人拋在后面。盧卡斯同意這個看法:“今天帶著平板計算機上幼兒園的孩子們,未來會對大腦-機器接口難以接受嗎?我覺得這會是這樣。”
所以到了2050年的時候,50多歲的人玩iPhone 24可能不會和他們的孩子一樣快。他們可能會對界面感到迷惑不解(如果它有一個界面的話),或者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其功能。
全新的人生體驗
但是也有可能,那個時候的中老年人已經習慣了一直摸索新設備,完全不擔心把它弄壞,從而最終掌握了它們的使用方法——即使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永遠弄不明白設備的底層工作原理。
有一些設備,雖然我們并不了解它們的底層工作原理,但我們已經變得非常善于使用它們。今天的科技設備,比如智能手機、平板計算機和其他聯網設備互聯網,都會給人帶來某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當它們速度變慢,或者崩潰的時候,普通用戶根本不知道玻璃、塑料和金屬下面發生了什么事。然而,這似乎并沒有真的妨礙人們使用這些設備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盧卡斯說,“包容神秘莫測的設備,這可能是一種全新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