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6 16:37:46來源:游戲狗整理編輯:慕落塵
由GMGC主辦的第六屆全球游戲大會(簡稱:GMGC北京2017),今日在國家會議中心CNCC(北京)正式來開帷幕,大會舉辦時間從3月15日至3月17日,共為期三天。本屆大會的主題是“連接未來”,GMGC將攜手資本共同打造“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國際雙創峰會。
GMGC在官 方媒體采訪間與眾多到場媒體一同對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葉風先生進行了現場采訪,以下是本次采訪內容。
記者: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現在坐在我身邊的這位嘉賓是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中國民族文化影像研究傳承中心的主任葉風先生。葉風先生,近來像魔獸、憤怒的小鳥這些游戲IP改編的電影受到人們的關注,您對于游戲IP改編影視作品有什么看法?
葉風:我覺得游戲電影它其實是一個文化的產業鏈,我們叫文化產業,它其實需要一個載體,那這個載體在于一個創意、一個概念轉換成文字、圖像,事實上它是可以產生很多吸引力的。這種吸引力或者說受眾對它的喜好和情感,是可以通過不同的載體來進行互動,或者交流、傳播。所以我覺得我們提IP這個概念在不同媒介上的傳播,用不同媒介的藝術語言來表達它,最后以不同的載體來傳達給觀眾或者說用戶,我覺得這是一個挺好的思路。
記者:那您是如何看待當前“版權能變現的時候才會被保護”的現狀?
葉風:版權變現,事實上怎么說呢,我覺得首先講到版權的問題,因為像我們本身是創作者,創作者付出勞動了肯定是要得到保護的,因為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財富,為這個社會提供一些需要的東西。第二個是說在受到保護的情況下,我們進行更多的傳播或者說變現,事實上也是在延伸或者說塑造這個IP的過程,我覺得最典型的,我記得在2003年的時候,我就開始研究文化產業、產業鏈的問題,那個時候還在北大上相關的課,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這種所謂經典的案例。我們老師就說迪斯尼,迪斯尼我覺得就是一個最好的IP概念,但是我在這里要插一句,事實上產業鏈這個概念,并不是說用了這樣一種商業模式提出了產業鏈概念就會成功,它的成敗不在于你的這種模式,而是在于你執行或者說根據這個環境,包括你的創作團隊等等這些因素共同打造的產業傳播。就好像我們去吃飯一樣,我們去一個飯店吃飯都是一樣的菜名,一樣的材料去做,起一樣的名字,但是不見得比人家賣的好。
記者:現在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盜版抄襲現象比較嚴重,抄襲的作品反而比原著更受歡迎,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葉風:我覺得這個現象也是特別有趣,其實所謂的抄襲,說白了就是不守規矩,但是這些抄襲的人他們也不見得是笨蛋,他敢于去抄襲,一定是發現了你不足的地方,抄襲的人他可能也是個有才華的人,他不守法,可能比你做的更好;或者說他在營銷的資源上有他獨特的優勢,只是他這種手段不太好。我是不贊同這樣的。但是如果說有才華的人能夠和有版權的人進行更好的合作,我覺得對彼此都是有利的。
記者:根據您的一些研究,您認為一個好的IP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葉風: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什么叫好的IP?首先一點就是說它作為一個產品,一定是符合社會受眾的需求,就是說設計能力。把它變成一個IP,事實上我們經常講IP是由角色來承載,通常情況下是角色來承擔,而不是一個名字。有些演員他本身也是一個大概念上的IP,一個導演也是一個IP,就是他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跟受眾之間建立的情感,一種價值觀的認同,一種審美上的認同,或者說好像交朋友一樣,我為什么跟你交朋友?因為我跟你價值觀差不多,可能你脾氣不太好,但是我們的審美價值觀很相似,你的人生目標很接近我才會跟你成為朋友,IP也是這樣,是不是真的在情感上價值觀上符合這些受眾。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IP它是有不同的體驗的。
記者:那電影學院會專門開一門課程教學這些IP知識嗎?
葉風:電影學院就是創造IP的,整個電影藝術創作除了技術上的實現,在創意上都是在創造IP。
記者:電影學院本身就是創造IP。
葉風:沒錯。
記者:在講到文化輸出這個概念的時候,您認為中國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輸出?
葉風: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是有沉重感的問題。因為我也在國外學習過,在美國做的博士論文是專門研究好萊塢的一個創作。好萊塢的IP全世界都在傳播,我也是從它的文化背景,包括它生產IP的過程來研究它,所以說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就像我剛才講的,一個IP為什么會被認可?是它的審美、價值觀被人認可了,它內在的這種精神和外在的這種形象都被人接受了。我們首先要賦予一個IP它本身的虛擬決策,或者說是一個造型,它本身是有價值觀的。比如說像蝙蝠俠或者說是蜘蛛俠,你去研究它的歷史,它幾十年前的造型和現在的造型是不一樣的,但是它們的價值觀是統一的,內在的這種精神上的內涵還是統一的,所以它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內涵上的穩定,然后外形上,隨著時代的審美包括造型、手段,比如說以前是手繪的,黑白的,后來是彩印的,到后來電腦去畫,再到現在全虛擬,不斷在視覺上和審美形態上去完善遞進,但是它都保持著一點,跟社會的審美價值觀是符合的。我們中國先要搞清楚,我們崇尚什么,然后我們崇尚的東西是不是國外的也是認可的。你說外在的這種造型,我覺得現在中國做的非常不錯,甚至很多國外的東西也是我們在設計的。
記者:最近有一種現象,中國的一些網文在國外非常火,有專門國外的一些作者來翻譯,例如武俠類仙俠類,您覺得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嗎?
葉風:我覺得武俠和仙俠在中國是非常獨特的,當然美國也有獨特的,美國這種超人造型是屬于美國的神話。在中國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去繼承武俠的這種價值,或者說一種角色練習,事實上武俠這個概念在漢朝就已經被消滅掉了,但是它不斷的出現在我們的藝術作品里面。武俠這種角色在歷史上是真正存在過的,大量的存在,應該是在秦漢的時候就沒了,政府不允許存在,但是這種精神一直保持了下來,特別是一些武俠小說到現在的這種網絡小說,事實上都是在傳承這樣的一個精神內涵。再加上現在人類或者說這個社會都喜歡奇觀,喜歡超現實,把這樣的一些元素跟它相結合,我覺得它會形成一種新的類型。我覺得這些東西,對國外來說,是有一種雙重奇觀的一個元素,既有武俠的奇觀又有超現實的故事邏輯的奇觀,所以國外人我覺得去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
記者:各位媒體朋友有想提問的嗎?
記者:您好,我來自于白金社區,我們關注整個中國移動互聯網在海外的情況,到2016年下半年,我們在南方的城市發現,有一些開發者他把中國的一些小說,找美國一些本地人把他翻譯成口語,在YouTube上傳播,靠廣告切片賺錢,這是第一個現象。第二個現象我們看到美國的一個小說網站(英文)和中國的起點合作把更多的小說作品翻譯成英文,在YouTube這樣一些平臺上發布,是不是代表著一個比較好的現象,由中國的文化輸出再往全球的另外一個中心美國在輸送?
葉風:這個數據也是剛才聽你說,我相信肯定也是存在這種情況。中國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們講大學生的成長,九八年開始中國大量的擴張,培養一大批這樣的創作者,只要有足夠大的量,大家又在市場的環境下進行打磨,一定會創造出非常多、獨特性的內容,走向國外市場又被他們接收,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在這些人眼中,中國人的視野不見得很落后,很封閉,事實上在學校我經常提一個問題讓大家去思考,你覺得你現在與西方的年輕人更接近,還是與兩三百年前的中國人更接近?大部分人都會想我現在與當代西方人的審美思維更接近,這樣的話你創造的產品自然都是有用途的。
記者: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從中國動漫制作水平和其他作品的制作水平來看,是否已經和國際上的制作水平的差距有縮小,或者已經有部分是持平的?
葉風:對,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我是從2000年開始做數字動畫,在電影學院包括社會上也做一些動畫的電影,事實上我從十幾二十年前開始介入的時候,到現在我的體驗是中國每年都在進步,包括最近這兩年我也把好萊塢的一些朋友拉回來在國內做一些電影的創作。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不斷地去探索更符合電影創作的理念一些方法,事實上也慢慢看到了一些效果。我覺得這些都是在進步,但是你說是不是已經達到了與國際平等的水平,我覺得還需要一些時間,因為人才的培養本身就需要時間,比如說像電影學院的動畫學院真正開始招生是從九七年,那在這個時候這批人出來慢慢的成長,再讓他獲得成為主創的機會也是需要時間的,但是我這兩年看到咱們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動畫專業畢業的本科生他們在一些國際一流的公司做主創,或者他們成為主創也創作了一些非常不錯的動畫電影,或者網劇都是做的很好的,當然如果再給一點點時間,我相信咱們中國這幫主創一定會做得非常棒,這個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記者:謝謝您。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采訪就到這里,謝謝葉教授。